昨天在緯來戲劇台演的《王與我》終於全劇終,雖然之前於乙于同那一段太拖戲,急到找低調版速戰速決,加上緯來換上流行歌當主題曲(「為了你而活」真夠難聽的),取消原來的片頭曲,索性就不看了。九月五日一大早,隨便看看重播,發現片頭又換回來,雖然只剩兩三集,還是看下去。緯來的討論區有人說這是終於「回到初衷」(也是劇裡常有的一句台詞),我覺得也唯有這種片頭曲,才能帶來一些歷史大河劇的氛圍。
我不懂韓文,雖然韓國網站有漢字版本的李朝實錄,但我也看不下去,對韓國的歷史並不熟悉。由一些熱心網友貼的人物小傳中,可以知道其實《王與我》和歷史本身有出入,像是廢妃尹氏在史上是個年紀比成宗大,又善妒狠毒的女人,所以被廢,但是電視上邱慧善飾演的尹素花(其實從某一集的冊封詔書上可以看到漢字應該是尹昭和)卻是那樣楚楚可憐。歷史上的金處善是個侍奉多朝的老太監,但在戲裡卻是年紀與成宗、尹氏相仿的年輕人,劇中當他死時大概也不過就四五十來歲吧。而史上的燕山君是完全的暴君,電視裡燕山君之發狂,完全來自幼時失去母親的回憶,小時候的燕山君超級可愛,但似乎真實的燕山君小時候就很頑劣云云。
對照一下中國的歷史,似乎沒有皇后被廢,她的兒子還可以繼承大統的事。要說起來中國是很重視嫡庶的分際,如果皇后被廢,兒子就完蛋,例如漢光武帝劉秀因政治關係娶郭聖通,不得不讓元配陰麗華居於側室,立郭聖通為后。郭聖通當了皇后,兒子劉彊被封為太子。太子名聲很好,郭后卻不受光武帝所愛。後來光武帝找機會就把郭后廢了,立陰麗華為后,太子劉彊後來也自請成為藩王。最後繼承光武帝之位的漢明帝,就是陰后之子。
皇后若不能生,在後宮的地位就很難穩固。如漢武帝第一任皇后陳嬌,因不能生育,再加以善妒,皇帝寵愛之心也不在身上,最後被廢,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多。但不是後宮生了個兒子立為太子,也就一帆風順。漢武帝晚年寵妃趙婕妤,又稱鈎弋夫人,生有兒子劉弗陵,立為太子。已年屆七十的武帝考量到太子年幼,母親也還年輕(柏楊認為趙婕妤當時大概差不多二十五歲),想到可能以後兒子繼位時年輕的皇太后恐怕會亂政,就隨便找了個理由下令賜死愛妃。結果趙婕妤至死都不知道,她到底哪裡得罪武帝了。
北魏時代,有這樣一個制度,就是後宮嬪妃若有人生下皇儲,必須賜死其母,以免以後有外戚等等的麻煩,而不幸被賜死的宮人未來可以被追封為皇后,也因此小皇子自幼必需靠照顧乳母養大,造成在北魏時有封乳母為保太后的情況。生養太子在這時,反而成為一種令人恐懼的任務,因為生下太子等於是自殺的行為,至北魏晚期時宮人竟然都希望自己懷孕能生下公主,就是不要生太子。只有一位充華胡氏挺身而出,表示天子怎麼能沒有太子?怎麼能為了怕自己被賜死而不生育皇家的嫡嗣?她願意以一死來生育皇子。後來她生育皇嗣,非但沒被賜死,後來還做了皇太后,但她這個太后也做得亂七八糟就是了,最後被沉到河底。
所以要像《王與我》一樣,皇后被廢,在立了新皇后而且她也有兒子的情況下,竟然還以廢妃之子為太子,在中國史上是找不到的。倒是為了政治因素必須賜死太子的母親,倒是可以找到案例。
既然提到《王與我》,就不免想講一下演員。從前最早看到鄭泰宇時,還是在「男生女生向前走」的時代,鄭泰宇看起來只是個普通的年輕人,沒想到演起燕山君這位一代暴君,實在有模有樣。倒是那位張綠水,長得不上相,遠遠看只是個歐巴桑,若是由之前飾演於乙于同的金沙朗來飾演,應該比較有妖豔的氣質吧。
- Sep 11 Thu 2008 01:33
「王與我」結束後一點雜記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