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就已經快要出門了,卻還是一點也不想寫作業。或者說,一點寫的動力與靈感都沒有,也不知道要怎麼辦好。已經拖了好幾個禮拜都沒有交,真的覺得很煩。
完全沒有工作的時候非常倦怠,等到有事可做的時候一樣感到倦怠,好像做什麼都不對一樣。
- Nov 07 Tue 2006 08:01
唉...........
- Nov 04 Sat 2006 22:48
紀伊國屋記行~意外見到相馬茜
原本只是為了要買上禮拜那一期有日劇學院賞的電視週刊才跑去微風廣場的紀伊國屋,沒想到竟然就遇上相馬茜新書簽名會。在簽書前,還有一大段保養教學。能近距離(其實也沒多近)見到藝人,應該是很難得的機會。
以前在相馬茜還沒來台灣之前,既定印象就是暴露的賽車女郎而已,只是沒想到她後來竟然就在台灣發展了。說實在的,今天見到她本人,妝有點濃,覺得有些年紀了。中文雖沒有說到滾瓜爛熟的地步,不過就一個可能到三十歲才學的人而言,算是很不錯了。本來一開始現場的人很少,一直到大概一個小時左右,人才開始變多。一些本來就不是刻意為看她而來的人,包括我,自然就是在店裡隨便亂晃,偶爾聽聽他們講什麼,順便看看相馬小姐長啥模樣。
今天沒帶手機也沒帶相機,不過我想應該不能隨便亂照?相馬小姐出的是一本美容保養書,現場有不少書店的工作人員在那裡,還有的工作人員是捧著她的新書在店裡到處走來走去,大概是請讀者現場購買簽名。老實說相馬小姐講的一些美容保養小知識大概很多人其實都知道,但是由一個藝人口中講出來,反而會讓人心生「哇~~你好厲害喔~~」的感覺。可惜我對她的書沒有多大的興趣,只能默默祝她新書大賣。
- Oct 29 Sun 2006 23:23
永樂市場行記
昨天到永樂市場看布,也算是開了眼界。
為了某些生氣的理由,下定決心一定要走一趟賣布的地方,開始找尋去永樂市場的方法。網路上那些像urmap或是公車處網站做路線安排,都說要坐到哪裡再換哪個車,我看了覺得麻煩死了。結果一去內湖板問,竟然只要坐棕九就行了。於是搭棕九一直坐到底站圓環,沿著南京西路直直走,走到底右轉迪化街,沒多久也就到了。
南京西路一帶有很多已經廢棄的老房子,在內湖也有這樣的地方,但南京西路上更多。或許是因為時代的變遷,熱鬧的大街上不宜有這種只有兩三層樓的紅磚小房子,於是它們被廢棄等待拆除蓋高樓。無論在哪裡,每當見到這些已然荒廢的地方,心裡就有一種不捨。其他關於老房子的事,就是後話了,現在還是先繼續說這趟行程的情形吧。
- Oct 24 Tue 2006 03:04
批評是成長的開始
我為了唸研究所,花了三年的時間。當然這三年間,有很多事是不能為外人所道的。三年以後考上了,雖然是正取,但我自認僥倖心虛,感覺上是冥冥之中有些力量使然。但是能考上,著實讓人非常高興,囂張了好一陣子。
但是真正開始上課後,才曉得這是一切痛苦的開始。不知在哪裡看過這樣的理論:研究所的一個學分,可比大學部三學分。本來還覺得這說法會不會太誇張,現在想想還真是不錯。我明明只修了六學分的課,但辛勞程度還真的可比大學部十八學分。光是寫報告,態度就不能再和大學時一樣。也正因為還有些大學的習性,寫成的報告下場也格外淒慘,在上課時就被拿出來逐一批評。
上課時被慘批兩小時,不是想挖個地洞躲起來,就是想乾脆一頭撞死算了,當場真是覺得丟人現眼。不過還是得往好的方面想,能被批評也是一種成長,在報告被指出種種不當之處當中能夠改進,提升品質,這才是研究所的水準。而我其實一開始只是想把很多資料拼湊了事,自然破綻百出。
- Oct 21 Sat 2006 15:42
十年前一些有的沒的
十年前的事,總覺得可以說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光是細數以前所有想到的小說文案,寫寫大概可以出成一本像是「總目提要」的書了。那個時候不但有很多角色的源頭是來自於一些同學的形象,也有很多篇名是取自像明星志願裡那些通告的名稱。至於內容的靈感,更來自於看過的小說漫畫。
我以前小說漫畫看得很少,幾乎不看的,大概除了小叮噹那種漫畫以外就沒別的了。至於小說,大概也是限於我媽的外國羅曼史,但年紀小看那些書實在覺得沒意思(恐怕還對裡面火辣的床戲描寫比較有興趣,這好像是所有偷看外曼女生的共同興趣)。真正開始看小說漫畫的時候,是國三那年的事。那時班上的女生租了小說漫畫,大家就互相借來看。要說我第一次接觸的少女漫畫,大概就是渡瀨悠宇的《夢幻遊戲》,至於台灣言情小說則是左晴雯寫的那堆粽子書。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受夢幻遊戲跟左晴雯的影響非常深。
夢幻遊戲的影響,主要是二十八星宿,還有故事裡那些很奇怪的人名。至於左晴雯,當時影響最深的是那本寫漢哀帝與董賢故事的小說。但是年紀大了才發現,漢哀帝與董賢的故事哪有那麼美?這皇帝不但跟董賢有一腿,連董賢的老婆跟妹妹都召進來(注意!董賢是有老婆的!),真不知道是3P還是4P?難怪漢哀帝會英年早逝。
- Oct 20 Fri 2006 23:52
藝文印書館二次行記
上禮拜才說去藝文印書館有種感傷的感覺,不過第二次再踏進去又不一樣了。
昨天為了要再買一套大部頭的書,中午搭了同學的便車,來到藝文印書館。這次打開大門進去,顧店的是兩位中年婦人。或許因為就是中午,她們正在吃午餐。只是……她們坐在一堆書的中間吃飯(囧,真的好家庭化)。其中一位太太給我拿了書之後,打了發票又繼續回去吃午餐。
兩次去都有令人不同的奇妙感受,連開發票的方式都不大一樣。不過這次倒是拿了一本他們的目錄回來,翻了之後只覺得有九成九的書都很貴,但印刷倒是做得很不錯,總覺得拿印得這麼好的書回來用紅筆在那裡塗塗點點,真的好浪費。
- Oct 17 Tue 2006 20:31
十年前……
承上一個話題,講到十年前在做什麼,就想起我那小說創作欲全盛的時期。當時不知為何有非常多的點子與想法,一本筆記本上滿滿的寫了各種文案。但是依照我的習性,幾乎沒有一個是寫完的。
十年前,在我上國三的那段期間,生活實在是太苦悶了,那個年頭電腦也沒有這麼方便的office可以用,打字更是只具備二指神功而已。於是對於寫小說這檔事,也就僅止於特地拿一本筆記本,一字一句的寫在上面。這樣的好處是晚上趴在床上,也很方便,不需要坐在電腦前很嚴肅的去想這檔事,而且寫完只要本子一闔壓在枕頭下就行了。這個寫作最早之前是模仿班上某位也頗有文采的女同學,她將自己創作的小說寫在筆記本裡。但我們不同的是,她會將作品分享給其他人看,而我卻對自己寫的東西感到自卑,最後都僅供我自己閱讀而已。
原本在我筆下的角色,都是自創的。到了後來,那些角色轉而變成班上同學的投射,以致於後來我上高中後分享那些小說的時候,對於了解內情的人而言,還有些樂趣,但不認識那些角色原型的同學,反而就感到沒意思了。
- Oct 17 Tue 2006 00:12
聽聞飛碟電台十週年有感
今天是飛碟電台十週年台慶,剛剛播出一系列十年前很紅的流行歌。於是才猛然想起,已經十年了,十年過去了。
話說十年前,我之所以守著聽廣播,只是為了某個叫夜光家族的節目。話說這個節目,我是從十二歲起開始聽的。小學六年級的某個深夜,因為很晚還沒睡,在那裡隨便轉廣播(其實根本從來就沒有聽廣播的癖好,那可能是第一次自己在轉廣播聽)時,轉到警廣。當時那個節目還叫今夜台北,只聽見光禹跟唐陶在節目裡閒扯生活上的事情。總之被這廣播吸引住,從此就養成夜貓子的不良習性,半夜不睡覺在聽廣播。過了沒多久,唐陶在節目中消失了,變成只有光禹在主持,節目也改名叫今夜家族。
就這樣過了三年多,到我上了高一的時候,有一天光禹說他要跳槽了,在飛碟開台前有一段空窗期。在這段沒有光禹的期間,讓人驚訝的是他在警廣的時段竟然由拆夥已久的唐陶補上,那種感覺真令人懷念,即使最早之前唐陶在今夜台北的日子並不久。只是當飛碟一出現後,我還是投靠過去了,早先還兩台交互聽,後來也漸漸沒再去聽警廣了。
- Oct 15 Sun 2006 00:22
藝文印書館行記
以前年輕的時候即使喜歡看書,但會逛的書店大概也僅限於金石堂或誠品那種有大店面的連鎖店。後來年紀大了,這些大眾化的書店已經不能提供我在專業上的需求,於是買書的重心也漸漸開始移走。既然在書店慢慢找書也不見得能找到,就直接在網路書店訂,打個書名就可以找到書,如果不是很急的話,倒是個方便之門。不過,一但有更專業的書而網路書店不會販賣時,就只好親自往出版社走一趟。
當然,也不一定要有需要時才進出版社。我到重慶南路的時候,總會在三民書局或商務印書館那裡晃晃。大學時最常去商務印書館,尤其不時還可以挑挑三折書或是五折書。三民書局倒是最近一兩年常去的,偶爾還可以看到外頭買不到又很奇妙的書。當然,三民書局不止賣自己出的書,可逛性自然比商務印書館高些。
不過,今天特地寫一篇,並不是要說上頭那些個書店。最近有上課寫作業的需要,去了些以前不曾去過的店家。專賣大陸書的去了幾間,只能說「大隱隱於市」,或許很能用來形容他們。昨天為了要點十三經的事,特地走了一趟藝文印書館。「藝文印書館」這五個字對我來說是很如雷貫耳的,從很久以前上大學時聽到現在,老師都會提到藝文印書館有研究生必用的「十三經注疏」。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覺得這間店應該不亞於重慶南路那些個出版社吧?直到我真正需要用到十三經注疏時,才漸漸打破既定的印象。
- Oct 10 Tue 2006 19:30
部落格新分部跟一些有的沒的
最近關於無名的爭議實在是太多了,原本我是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不過現在因為自己的部落格進不去,整個無名實在太慢,也不得不漸漸轉移陣地,在Pixnet開個分部。
最早之前,本來沒有打算打開部落格功能的,只有在用無名相簿而已。有一天突然想到一個人,很想見到他,從此正式開始有一天沒一天寫部落格的日子。為什麼要在無名?就是因為來去的人比較多,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終於找到那個人。
最早之前,我向網友提過那個故事,從十二年前的事說到現在。有人說那就到PTT的尋人板去找人吧,但這時我猶豫了。除了知道他有個有點菜市場的名字、生日在什麼時候、國小國中在哪裡、七年前在永和外,我對他的認識還真是有限。當然也曾經看過有人在部落格發尋人啟事,也確實找到對方的經驗,但總是覺得好像還不到那個時候。於是,就又這樣過了好幾個月。